当前位置:教学发展>教师教学发展沙龙>新闻
qq weixin weibo

教师教学发展沙龙之“艺术修养与教师能力提升”第七讲

2016-06-02 来源:

古典音乐鉴赏:歌剧

王岳龙 

一、什么是歌剧?

歌剧(意大利语Opera)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Opera一词源于拉丁语“作品”的复数形式,后经意大利文推广至其他欧洲语言,顾名思义歌剧原意不单单包括舞台上的独唱、重唱和合唱,也包括对白、表演和舞蹈。歌剧在16世纪末,即17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的演出和戏剧一样,都需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来发挥效果。 

二、歌剧与音乐剧的区别

歌剧和音乐剧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伴奏形式、音响设备、演唱方法、音域划分和表演形式上还是存在明显区别。歌剧以管弦乐队伴奏,而音乐剧不一定需要伴奏;歌剧无需扩音设备,而音乐剧演员都需要携带话筒;歌剧的唱法为美声唱法,而音乐剧则不限制演唱方法;在音域划分上,歌剧存在音域的区别,而音乐剧则没有;在表演形式上,音乐剧要求演员必须演唱与舞蹈并重,而歌剧则无此要求。 

三、世界著名歌剧举例

世界著名的“十大歌剧”包括: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和莫扎特《魔笛》,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尔第的《弄臣》、《茶花女》以及《奥赛罗》,比才的《卡门》,普契尼《托斯卡》和《蝴蝶夫人》。

此外,其他著名的歌剧还包括莫扎特的《唐璜》和《女人心》,威尔第的《游吟诗人》、《纳布科》、《阿依达》以及《化装舞会》,普契尼的《图兰朵》,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奥芬巴赫的《霍尔曼的故事》。 

四、歌剧的元素与组成

歌剧的基本元素主要包括剧本、管弦乐、声乐、舞台美术、服装、表演以及舞蹈。一部完整的歌剧的组成则包括:序曲、间奏曲、宣叙调、咏叹调、对白(有时)、重唱(包括二重唱与小组唱)以及舞蹈(有时)。

1)序曲(Overture/前奏曲(Prelude)。序曲是指歌剧开始前的管弦乐段落,最早起源于意大利,早期为快--快的三段式结构。在古典时期,序曲逐渐转变为了奏鸣曲式的结构。最早的时候,序曲只是为等待观众入场而演奏的简短音乐段落,以期提醒观众安静下来等待正剧开始。其后,序曲发展为选用格局中的音乐素材来达到概括歌剧中心思想的作用。也有一些作曲家不采用歌剧的素材,而使用新的音乐形象,达到渲染歌剧背景或者气氛的作用。在后期,有些作曲家已经放弃了序曲,或者只用很短的音乐素材,使歌剧进入更加快速。从18世纪中后期德国音乐家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开始,将剧情因素引入序曲,使之逐步与歌剧的戏剧性融为一体,从而能更有效地引导观众进入歌剧发展的过程。19世纪以后的序曲越来越向音乐会序曲发展,并演变成单乐章的交响诗形式。前奏曲也可以出现在歌剧中的每一幕前,此时其与间奏曲的作用相当。

世界上著名的序曲包括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和《魔笛》序曲,贝多芬的《费德里奥》序曲,罗西尼《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和《威廉·退尔》序曲,韦伯的《自由射手》序曲,瓦格纳的《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威尔第的《茶花女》序曲,比才的《卡门》序曲,奥芬巴赫的《地狱中的奥菲欧》序曲等。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赏析。《费加罗的婚礼》(意大利语Le Nozze di Figaro)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6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Lorenzo da Ponte)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Beaumarchais)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费加罗的婚礼》序曲没有选用歌剧中的素材,但是与歌剧轻松、幽默的气质相一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音乐形象生动活泼,热烈欢快,经常在音乐会上脱离歌剧而单独演奏。《费加罗的婚礼》至今仍是各大歌剧院上演次数最为频繁的歌剧之一,有如天籁的歌声和错综复杂的男女人物关系,宛如角力般、层出不穷的小计谋和角色错乱的对白,至今仍是许多观众念念不忘的经典。让人眼花缭乱的进行速度,带出男女之间你来我往的情境、种种约定承诺造成的混乱情形、还有谁对谁唱情歌、谁看谁却不是谁的有趣故事。随着近代舞台的技术进步,每一次观赏此剧时都有全新的体会。

《卡门》序曲赏析。《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它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序曲选用了歌剧中的第四幕、第二幕中的音乐素材组成。开始呈示的快板主题选自歌剧第四幕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生气勃勃、充满活力,表现了斗牛士英武潇洒的形象和斗牛场内兴奋活跃的气氛。由于它带有进行曲特点,故又称《斗牛士进行曲》。它是埃斯卡米罗所歌唱的咏叹调,广为传唱。接下来乐曲从A大调转为F大调,出现第二幕中《斗牛士之歌》的副歌音调,具有凯旋进行曲特点,坚定有力的节奏和威武雄壮的曲调表现了斗牛士的飒爽英姿。反复时提高八度,使情绪显得更为高昂。之后再现第一部分主题。结束部分出现卡门的音乐动机,带有不祥的气氛,在弦乐有力的震音背景下,以大提琴为主的乐器奏曲悲剧性主题,暗示悲剧性的结局,最后在强烈的不和协音响中结束。

2)间奏曲(意大利语:Intermezzo)。间奏曲18世纪时发展于意大利地区,出现于喜歌剧幕与幕之间、大型器乐曲作品乐章与乐章之间,乐曲较短,大多为三段式。世界著名的间奏曲包括比才的《卡门》间奏曲、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间奏曲、马斯涅的《泰伊丝》间奏曲、奥芬巴赫的《霍夫曼的故事》间奏曲。

《卡门》间奏曲赏析。第三幕有一首间奏曲表现女主人公卡门与她的爱人初恋时的甜美心情,但有人把这首曲子名为牧歌,似乎这是牧童在悠闲之中吹出来的牧笛曲子。长笛吹出的旋律和平而喜悦,另一个单簧管的音乐似在呼应而吹响。这一首牧笛乐曲不很热烈激情,但在后面部分变得格外流畅而悠扬,似乎是牧场远处山谷中传来鸣响似的回声作为结尾,体现人们对幸福的向往。

3)音域(意大利语:Tessitura)。歌剧中的音域首先划分为女声和男声,女声中再细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和女低音,其中女低音很少。女高音又分为花腔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典型代表为魔笛中夜女王和茶花女中维奥列塔。女中音的典型代表为卡门。男声中分为假声男高音、男高音、男中音与男低音。茶花女中奥尔夫莱多为男高音的代表,弄臣中列格莱托为男中音典型。歌剧的音域一般与角色划分有些许关系。

4)宣叙调(意大利语:Recitativo)。宣叹调指歌剧中类似朗诵的曲调,该词来源于意为“朗诵”的意大利语动词。宣叙调的产生时代甚古,差不多是与歌剧同时发生的一种声乐上的形式。曲中依言语的自然和强弱,而行旋律化与节奏化,又称“朗诵调”,为歌剧或清唱剧中速度自由,伴随简单的朗诵或说话似的歌调。它原本是与咏叹调并用的一种乐曲,它常在咏叹调之前,具有“引子”的作用。十八世纪,“说话式”(parlando)的宣叙调出现,其特点是词句在同一音上作快速吐字。因这种宣叙调缺乏抒情性,故亦称之为“干燥的(seccko)宣叙调”。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歌剧需要对白时大都以实际对话方式演出,宣叙调逐渐退出了歌剧的舞台。

5)咏叹调(意大利语:Aria)。咏叹调是指抒情的音乐旋律,多为独唱曲。最早咏叹调也指为欧洲古代十四行诗的配乐或一些旋律如歌的纯音乐,或指清唱剧或者大合唱中的独唱部分。古典音乐晚期,部分作曲家如莫扎特和贝多芬开始创作音乐会咏叹调。最初,咏叹调的旋律并不重复,而自17世纪开始,出现了以ABA模式重复的三段式咏叹调,称为“返始咏叹调”(da capo aria)。此后,咏叹调渐渐开始在歌剧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世纪中期以后的歌剧,很多都是多个咏叹调的集合,宣叙调的空间愈来愈少。而现在咏叹调大多指歌剧中的咏叹调独唱段落。